北师大二附中官微

二附中校友基金会


与爱同行 /藏在极边小城里的“希望”

青年志愿者协会

 

 

与爱同行——同行公益助学项目

/01/项目介绍

     29日,整个校园一片寂静,学生还没返校。

     为了给学生们更多走出课堂、服务他人的社会实践机会,王华校长、学生处郭燕老师和同行公益基金会发起人理事长史耀宏、秘书长姚瑶沟通达成协议,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代表学校与同行公益基金会组织成立北京师大二附中乡村学生线上助学志愿服务队,共同开展同行公益助学项目,面向全体高一同学招募志愿者。

     这个项目从20233月开始,到20247月结束,为城市志愿者与偏远乡村的小伙伴提供一个通过线上互助的方式,实现远程陪伴和学习指导,旨在帮助乡村学生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为远方的TA带来温暖和陪伴,同时锻炼和提升志愿者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团队合作、领导力等能力,开拓视野,看见更加多元的世界。

     这个项目持续一年半,是我校学生志愿服务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服务距离最远、最需交心的一个学生志愿项目。

 

项目安排

     壹  书信往来:2023年3月—7月,与乡村学生通过两周一次书信往来,彼此认识,初步建立联系。

     贰  暑期夏令营20237月—8月,学生志愿者到云南当地学校,通过主题夏令营活动,促进城市和乡村地区学生的进一步相互认识和了解,直接面对面,激励成长。

     叁  线上助学2023920247月,为乡村学生提供每周(2小时)一对一的线上助学,学习英语知识,提升学习兴趣,促进同伴交往,通过每周一次的见面,实现互助成长。 


招募报名

    该项目历时一年半,包括书信交流、实地探索、学科教学等多项内容,对志愿者们的耐性、责任心、人际交往能力、教授能力等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过,二附学子们不畏艰难、积极报名,很快,不到一周,报名表便被同学们的名字挤满了。


六轮面试

    2023310日,面试工作于三百座和科创中心开展。北师大白鸽志愿团的学长学姐们耐心询问、认真记录,了解了志愿者们的英语学习、性格爱好、责任意识等多方面的情况。经历了6轮面试,29名表现优异的志愿者成功上岸,怀揣着满腔热情成为了助学项目的一员。


培训赋能

    2023320日,第一次同行公益助学志愿者赋能培训在我校200座顺利开展。郭燕老师分享了我们在做一件爱人助己的工作,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爱心助学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说,是一项体现善意和责任的活动,它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开启了我们与另一个世界的联系,让我们与同龄的孩子同行,相互理解,因为参与,我们传递热量,相伴成长;随后,同行公益基金会的姚瑶老师介绍了云南乡村中学的情况以及项目安排,说明了与对接乡村孩子沟通的基本注意事项与行动指南等。29位富有责任心的高一同学深度参与,与老师积极互动。


书信培训

     2023427日,同行公益助学志愿者的29位小伙伴在我校100座进行书信培训,郭燕老师分享了以往书信交流志愿项目的经验,以周书珺学姐2019年志愿项目(和陕西省扶风中学的“笔下心声”学生交流志愿项目)为例,提出书信写作可以参考的几点:一是最开始书写写信,其内容可以先以校园生活为主,这不仅贴近彼此生活,更是最能找到共同话题、建立联系的方式,同时一定要注意措辞,尽量避免表现出城市孩子的优势感;二是写信的形式不需要太正式,像聊天一样就可以,可以在每部分内容后向对方提问,表达我们的关心或好奇,以便于后续交流;三是可以介绍自己的学校、生活的地方和家乡等,但是一定不要太官方,不要抄百度百科,就用自己最真实朴实的语言,结合自身情况,这样才能建立真实的感情;四是建议先写一个简要的提纲,将信的长度控制在2页信纸以内,太长的话可能为对方带来压力;五是可以结合信中的内容附带明信片、照片、图片等,甚至可以夹一片叶子给对方,随着交往的深入,也可以分享北京的古迹、二附的春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各小组将进行更进细致的书写信件框架、思路分享与交流。通过这一个多月的学习与努力,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严谨认真、用心付出,会让助学更能帮到云南的孩子们。


/02/ 项目有感 

篇一:未曾谋面的旅程

     某天中午,我们班里的志愿队长通知道:“有一个助学志愿项目发布,大家积极报名啊!”听到之后,我毫不犹豫地找他报上了名。在这之前,我几乎从未参加过如此正式、大型的志愿项目,但是我仍勇于探索这条未曾尝试过的道路。

     这一切大概起因于我曾读过的一篇文章,它其中的想法和观念深深打动了我。这是一名毕业于我理想大学的学姐撰写的,她在文章里无不深情而真诚地说道:“从前的我局限于从上而下的改革,而助学经历真正教会了我从下而上地关注每个个体的情况、关怀每个个体的内心。忘不了小凉山的孩子们!我多么想带他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啊。”我特别感动,在这之后,我一直向往着也能拥有一次这样的体验,让我看到万千世界的另一面。

     在正式参加培训之前,我以为我需要教给云南的同学们一些实际的英文知识。但是在聆听完郭老师和姚老师的培训之后,我对这次活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的角色并不是正式的老师,而是一名来自城市的知心学姐。我的任务更多的是为云南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心理、生活上的陪伴、引导和帮助,用我的见识来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同时也能丰富我的阅历。有了这样的了解之后,我放平了心态,更加期待起来。

    应该很快就要开始写第一封信了,责任与要求也随之而来,但是同时,我也享受着这未曾谋面的旅程。

    篇二:在听完老师的培训之后,我对山区同学们的生活环境、学校资源和困境现状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同时加深了我对参加志愿助学项目的决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仍然存在,但是作为新时代青年,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帮助乡村同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参加这项活动的初衷也是为了在自己闲暇实践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而留守儿童问题进来也颇受重视,我希望可以为他们带来陪伴,缓解父母不在身边的孤单,同时在英语辅导上,我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计划,起到与云南小伙伴的相遇。

 

    篇三:这次支教活动的第一次培训,让我们真实的看到了云南当地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当地乡村学校的情况与他们孩子生活的真实情况,也让我们看到了乡村孩子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所造成的独特的性格与心理。让我们对我们自身未来的任务与计划有了一个更明确的方向与指引,对未来更有信心。(乔浩泽)

 

    篇四:助学于我是一种新的体验,我选择参加的原因可能不在于一年时间内我能真正为自己带来什么,而是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平台去为别人做点什么,我想这也是志愿活动的意义所在。

     关于学校和孩子们的介绍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那简小的宿舍,那站着才能吃到饭的饭桌,那见不到父母的守望与孤单。比起知识的传递,我想我们能带去的也是陪伴。一年,是活动持续的时间,但决不是我给予他们学习上或生活上帮助的时间,这份时间将会更加持久,或许是他实现自己梦想的那一天,或许更久,但我希望明年的明年有更多人和我做出一样的选择。

     因为有农村的根,也深知城乡间的教育差异,所以选择去尽自己的一份力。期待未来!(高一14  张韵琳)


     篇五:本次活动的培训,让我感受到城乡之间巨大的差异,看着那些白米饭配一小撮土豆丝,站在外面吃饭、没有父母陪伴早早寄宿的小朋友们,让我感到辛酸。

     原本我参加此次活动主要想法是对山区贫苦孩子们进行一些深入的了解,现在我仿佛有了更新的想法,那便是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将我们于山村联系起来

     我认为此次活动不仅是能帮助建立双方的联系,更是一种自我的提升,让自己脚踏实体,用心去感受生活,体会到贫困人家的难处,培养自己拥有一颗关爱他人的良好心境,去放下自身的优越感,和孩子们一起感受纯真的快乐。(王天扬)

 

      篇六:通过培训,看了许多云南学校与同学们的照片,我更深入地认识到并不是人人都像我们一样幸福,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了推进教育公平,我们也可以贡献一份力量。知识文化水平在当今社会举足轻重,时代的迅速发展需要人人有着一定知识储备与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这正说明了不管身处何地,受教育的重要性。我认为这次支教活动不仅是对云南的同学们有益,也对我们有着重要意义。它是挑战,需要我们静下心、敞开心扉、坚持下来;也是机会,锻炼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他们英语的背后,我们应扎实、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感受英语学习。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状况、对生活的看法等等。最后,希望在未来的支教活动中一切顺利!(蒋晓楠)

 

      篇七:这次的培训令我感慨良多,原来孩子们真的需要帮助,原来我真的可以帮助到他们。坦白来讲,刚开始报支教团的时候多少带点个人私心,想混点志愿服务时长。但随着问卷的填写,面试的举行,培训的开办,我的内心逐渐开始变化,特别是视频里那个孩子用那种眼神看着摄像头,自卑地,害羞地——一如过去的我。我想帮他们树立自信,我希望我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我希望他们能够开心地晒着阳光,希望他们能对未来抱有期望,为此我甘愿奉献我的时间,努力去散发我的光与热,燃烧着他人,燃起希望。

     我认为志愿服务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哪怕微不足道,只要能让孩子们的眼里的光亮多一分便好,一分便好。(汪睿涵)

 

/03我们的初心

藏在极边小城里的“希望”

 

     被誉为“极边第一城”的腾冲,融合了26个民族的气质,带着火山与地热强强联手的豪气,坐守在云南西部。



     这里,没有大城市的霓虹喧嚣,有的只是北海湿地里软塌塌的“花毯”,以及和顺古镇的烟尘里,由光阴写就的浪漫。


     而每日清晨,远远地唤醒这座小城镇的,则是在距县城2公里的一所校园里,少年们琅琅的读书声。

     这里,是腾冲市民族完全中学,与爱同行——同行公益助学项目的对接学校。

7eacc66da29668b13ab1b528fb80e3d


      它创建于1990年,属云南省24所省定民族中学之一,建校之初是一所初级中学,19968月被云南省民委、教委认定为边疆口岸学校2003年开始招收高中学生,发展成为完全中学,2004年开始招收缅籍华侨学生,创办华文教育;同年招收音乐、美术、体育专业学生,创办特色教育。2022年晋升为云南省一级三等完全中学


      与其他乡村学校一样,大地色的篮球场、抬眼即是的高山,是这里不可缺少的景致。景中最动人的,莫过于身着五颜六色的便服的少年,或奔跑在球场上,或穿梭于教学楼——青春的热情,藏也藏不住。

 

cd6e47072f69dc8539f8705407fed9c

 

      似乎,看着他们得意洋洋地把泥巴球拽到同伴身上、嬉笑打闹着乱成一锅粥的模样,便也很难想象到这些潇洒的小身板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辛酸了。

       但,无论如何,腾冲的教育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教育资源极度缺乏、教师培训严重不足;保障传统教学内容尚且困难,英语教学就更是天方夜谭了。加上眼界的限制,绝大多数乡村孩子对于自己的未来都没有过长远的规划,缺乏目标;对于学习意义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听话的层面上......

      大山遮挡了少年们的视线,可我们不希望它会阻挡少年们的视野。

      于是,怀着这份真切的期望,我们出发了。

一起,守住希望的炬火

古镇的街道树下的猫

街边的小店孩子的闹

那空气中飘着的思念的味道

耳边是姑娘的笑

 

我走过许多城市的喧嚣

像一只飞累了的鸟

当发现一切是最好的遇到

就不想再苦苦寻找

 

当腾冲七月的风

吹过高黎贡的山峰

在山谷里的稻田中相逢

那鬓角戴花的面容

我想留在她的心中

和自由的时光相拥

当有天我老了走不动

还能留着一份感动

......

      姚老师说,听着这首《腾冲往事》,我的脑海中不禁放映起了往年在云南生活的点滴。乡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情,带给了我至今尚能忆起的触动。它定格在了我的记忆深处,融在了我以爱为名的心海中。

 

      感谢:王华校长、姚瑶老师、武香彤、乔浩泽、张韵琳、王天扬、蒋晓楠、汪睿涵等

      项目指导:郭燕老师

 


支持键盘← →键翻阅图片